北京电影学院


beidian.jpg


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该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是亚洲规模最大、世界著名的电影专业院校,也是北京市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学校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电影学院以其办学思想科学化、专业架构整体化、教育体系系统化、人才培养精英化、学校功能一体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保障现代化的办学优势,在中国电影高等教育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经过60余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修身、勤学、精艺、践行”的校风,“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体系。以此为基础,学校致力于发展适应中国电影强国建设需要的电影教育,培养有所敬畏、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优秀电影工作者。


2007年6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推出的全球25 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我校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三名。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所拍摄的一万余部电影作品中,由北京电影学院师生校友担任主创的占70%左右。学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包括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重大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教授介绍


微信截图_20190419111742.jpg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博士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专业领域:

实验艺术创作与理论

电影美术历史与理论

主要著作:

2018年《所在集》(艺术创作随笔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7年《虚拟构象——当代艺术中的数字媒体艺术》

      (上册:实验与互动;下册:创意与表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梦中集》(电影美术研究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4年《新媒体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中国电影美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年《中国电影美术史》山东美术出版社



团队介绍


beijing.jpg

左起:袁恒、胡津铖、宫林(老师)于小涵



作品介绍


胡津铖


《我,与杂交建筑》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城市与人口高密度已经成为不可控力,无时无刻不在干扰者人类、动物与自然得和谐生存。高密度是“拥挤文化”,也是人类“生存的梦魇”,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诞生出杂交与共生的整体主义。杂交与共生是当今世界的内在生存方式。所谓杂交与共生是指不同的甚至不相干的物体间功能和空间被混杂结合在一起,被包裹并相互有利与交互地共同存在于某种单纯的物体中,反映多者功能、空间混合共生的状态;是城市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平衡、协调互利、相互渗透并达到共享利益一致性的主义观念。

但究竟共生是一种良性关系,还是一种消极的对策?人与自然的共生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结果,是对自然的变向侵占,还是对自然的合理分配,这都是当今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这次的作品会通过视觉传达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并反思我们所需要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微信截图_20190419112030.jpg



评论0